close

  浙江大學最近設立了一筆教學促進津貼,一年預算2000萬元,作為對專註於教學工作的教師的獎勵。這筆津貼與教學(Education)相關,所以又被稱為“E津貼”。能享受“E津貼”的主要是上優質課程的教師和開設跨學科、跨院系公共基礎課程的教師。(1月2日新華網)
  “E津貼”是針對大學中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輕教學”而推出的,目的是讓更多的大學教師能夠站穩自己的講臺,花更多的精力來從事教學活動。然而,通過“E津貼”的物質激勵手段,來引導大學教師在教學上加大投入,從長期來看,也終究只是一種策應性的舉措。
  其實,大學教師不以教學為主的現象,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對於科技需求的日益增加,“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一度演變成“知識就是金錢”的廣告。畢竟校園之外的世界很精彩,自然會吸引了眾多大學教師的目光。不管是以產學研結合的正常途徑進行創收,還是以“跑單幫”的形式開展“生產自救”、賺外快,在大學教師群體中不在少數。大學里“清苦”的教學活動,越來越攏不住教師躍躍欲試的心。
  同時,由於大學內部教師的崗位,已經分為教學為主崗、科研為主崗、教學科研並重崗和社會服務崗等不同類別,這種各有側重的設計方案,原來的初衷是為了讓教學、科研與服務的比例更為協調,卻沒有收到應有的效果。既然教學任務不過是有些崗位的一個組成部分,就為教師的教學投入留有一定自主選擇的空間,客觀上使得教學就不再是每個教師最為關註的方面。
  不可否認,“E津貼”是實實在在的利益,對於從事教學工作的大學教師來說,不只是掛在前面夠不著的“胡蘿蔔”,必將激發大學教師在教學工作的積極性,讓大學的教學成為與科研、技術推廣等同樣“有利可圖”的工作。“E津貼”的“金錢刺激”,雖說可以讓大學教師“輕教學”的現實有所改變,令人擔心的是,會不會由於邊際效用遞減而再次出現“失靈”呢?
  “教授為教學而聘大學為學生而辦”。教學工作本該是大學最為突出的中心任務,大學中的大師從來都是講臺上“傳道授業解惑”的主角。科研對於大學教師來說,固然可以體現大學教師的專長,但是,如果忽略了教學,那麼科研只能是大學教師的“獨角戲”,無法讓師生在教學活動中進行一場知識、學術的“大合唱”,更別說承擔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使命了。
  錶面上,“E津貼”為大學教學發展註入了一定的活力,不過,單單一個“E津貼”,在大學教學中的作用也不可高估,替代不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大學價值觀。教學活動作為大學教師“志業”的理念,才是需要進一步倡導的大學精神。
  文/寇軍  (原標題:讓教授上講臺不能只靠“E津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b20hbfon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