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9日電(記者劉敏 張舵 張濤)隨著京津冀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協同發展步伐有所加快。然而,一體化進程不會一蹴而就,目前城市間公共資源分配不均、環境壓力大等矛盾仍較為突出。
      近日,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範恆山表示,正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編製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相關規劃。那麼,在新一輪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如何通過堅持問題導向、突出協同發展、註重條件約束扭轉“北京超負荷、天津獨角戲、河北吃不飽”的困境
      堅持問題導向,找準病竈“扎針”
      一組事實令人關註:2013年北京和天津的人均GDP是河北的兩倍多,全國211大學北京占26所,河北只有1所;去年北京人均發明專利40個,這一數字是天津的近5倍,河北的10倍……“翻過一座山,實力翻三番”,經濟、科技、公共資源全方位的鴻溝讓一體化進程矛盾重重。
      “相對於其他大城市,北京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並不明顯。”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鐵說,這一輪京津冀協同發展,一方面要解決北京的發展困境,另一方面必須使京津帶動區域整體提升,尤其是要解決環京津的河北貧困帶的發展問題。
      為扭轉“強者恆強、弱者更弱”的趨勢,近期一系列措施正在推進。
      優化首都功能,給北京打“瘦身針”。5月16日,北京大紅門8家專業批發市場正式簽約,落戶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國際服裝城,這意味北京大紅門批發市場外遷疏解步伐進一步加快。
      完善交通網絡,疏通交流通道。曾經一度被三地政府和百姓“撓頭”的交通問題有望得到改善。在此前召開的北京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上,記者獲悉,北京地鐵線路將修往河北相關城市。
      針對“修路錢誰出”這一爭議較多的問題,國土資源部副部長胡存智認為,可效仿香港地鐵修建中的投資主體和受益主體統一的模式,即投資主體有權分得交通外延帶來的經濟效益。
      然而,相對於疏解北京非核心職能和完善交通網絡兩項工作,三地政府官員普遍反映,均衡教科文衛資源佈局,給津冀打“輸血針”是目前最難的工作之一,也是需要直面的最大挑戰。
      “優化公共服務資源的存量轉移有困難,可在增量上做文章。”河北工業大學京津冀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張貴說,“應推動北京新增的優質公共資源向周邊地區落戶,以醫院辦分院、學校辦分校等多種方式向周邊延伸,同時北京周邊的地區也要加大投入,縮小與北京的差距。”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張占斌等專家認為,一體化就是要素自由流動,然而無論是河北省還是天津市,在資源配置和行政協調的關係上都處於“從屬”地位,這種政治和經濟地位的差距,影響了三地合作和協調。希望能有更高規格的協調機構,這樣一來許多問題才能得到解決。
      突出協同發展,產業轉移應由“市場說了算”
      產業轉移是本輪京津冀一體化進程的焦點之一。眼下,三地正圍繞“哪些產業遷出去、哪些產業引進來”緊張佈局策劃。
      在河北省科技廳高新處副處長張春明看來,北京和天津的高科技研發成果“一齣來就‘導彈式’直飛到長三角,河北根本沒機會”這種局面有望逐步解決。
      記者瞭解到,目前河北省已篩選出49個產業園區進行規劃,繪製承接北京產業轉移地圖。張春明說,將優先打造兩三個平臺稍高的區域,點對點規劃建設針對北京的科研成果。“北京正在尋求就近轉化路徑,河北必須加快增強自身承接能力。”
      急需“減負”的北京,也已經表態“要就地關同不會單單把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轉移出去”。
      在本輪協同發展中,金融、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三方爭奪和發展的重點產業。為提升區域金融業發展水平,三地金融部門正醞釀在三地交界處共設“金融試驗區”,嘗試通過金融改革與創新助推三地實體經濟發展。
      然而,也要看到,在產業銜接過程中,各地困惑迷茫、躁動盲動、等待觀望等心態不同程度存在。
      用“打雞血”形容一些地方招商引資的亢奮毫不為過。河北某市一位招商局局長向記者講述了一段近乎“荒誕”的心路歷程,“京津冀協同發展成為國家戰略”消息出來之後,他幾乎成了“車輪上的局長”,每周跑兩三次北京。曾有一天,該局共派出8路人馬共40多人進京尋找招商信息。
      “新一輪規劃不能再重覆各自為政、缺乏溝通、產業雷同的老路。”南開大學濱邯發研究院副院長劉剛認為,京津冀要共同確立具體可行的產業發展戰略及規劃,制定產業發展“負面清單”,實現分工合作、錯位發展。
      註重條件約束,加強區域聯動
      2013年,全國空氣污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中有7個在京津冀地區;目前,北京、天津人均水資源約為全國平均量的1/15。巨大的環境壓力使得三地協同處理環境問題迫在眉睫。
      煤電油氣等高耗能高排放產業一直是“老大難”,同時也是“突破口”。
      河北省從去年開始實施壓縮產能的“6643工程”,到2017年壓縮鋼鐵產能6000萬噸。北京也已開始著手通過關停落後產能、對新能源汽車提供優惠的搖號政策來緩解空氣污染壓力。
      針對環境污染等重重問題,中央近期出“重拳”約束。國務院辦公廳5月27日印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情況考核辦法(試行)》,明確提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區域、重慶市,將以PM2.5年均濃度下降比例作為考核指標。
      值得一提的是,直面環境污染問題,一些“併發症”也讓地方領導“頭疼”。一位地級市官員的憂慮較有代表性,“壓縮產能後,影響稅收近400億元,涉及上百萬人的就業問題,這個不能忽視。”
      河北省工信廳一位負責人表示,現在壓縮產能還基本上是“自己摸著石頭過河”,尚缺一把“尚方寶劍”,希望有關部門儘快批覆《河北省鋼鐵產業結構調整方案》。
      值得註意的是,在加大環境資源治理的社會呼聲不斷高漲的大背景下,三地相關管理標準參差不齊,行動步調不一,更加劇了資源環境壓力,這是下一步三地需要攜手解決的核心環境問題之一。
      天津市環保局總工程師包景嶺等專家指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環境數據是各地自己監測,區域整體性不夠。應當充分考慮環境容量和城市間的影響,更科學地確定各地治霾目標和方向。
      “治理環境問題不是‘嘴上說說、紙上畫畫’,考核也不能停留在‘高高舉起、輕輕放下’。三地必須加強聯動,徹底扭轉京津冀地區‘經濟加速跑、環境掉鏈子’的現狀,探索出一套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發展模式。”張占斌說。  (原標題:京津冀一體化直面“三道考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b20hbfon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