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中國人民大學將從下學期開始將大學漢語課由必修課改為選修課的消息,近日成為輿論熱議的焦點。只是,給人強烈疑惑的是,就在近來北京等地高調聲明將在中考、高考時大幅度提升語文分值之際,為什麼作為頂尖高校卻越來越不重視母語教育呢?
  調整源於考評太低
  消息傳出後,先是人民大學一名大一新生在人人網發表博文《慢一點:人民大學的“國際化”》,直指學校不該為了追求國際化而取消大學漢語課。繼而,網上出現了更多大學生對大學漢語課被取消的感慨:“漢語都成選修了,那為什麼英語還是必修?”“高考語文都漲到180分,英語降到100分了 ,我們怎麼不好好重視呢。”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學生會在網上發佈消息稱,經過溝通協商,下個學期人大將繼續開設大學漢語課程,歸入選修課類別,課程為2學分。校方還同時表示,該校之所以做出如此調整,無關乎“國際化”,而只是因為學生對這門課的熱情一直不高,多次課程測評的綜合排名都僅在倒數第二位。
  專家觀點並非趨同
  今年年初,湖北省大學語文研究會公佈了大學語文課程現狀調查結果。在91所高校中,將大學語文列為必修課的不到40%,課時也在逐漸減少,超過八成任課教師對大學語文的前景表示擔憂。全國大學語文研究會副會長方智範痛心地說:“現在英語大行其道,母語反而被放在一邊。大學語文遭遇歷史未有的尷尬,實在是可惜。”因此,此次中國人大拿大學漢語課“開刀”,調整學生不“熱衷”的課程,立即在社會上引來了較大爭議。
  不過,曾多年擔任教育部指定教材《大學語文》主編的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徐中玉,雖然已年屆百歲,但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仍對大學語文學科的改革表現得十分豁達。他說,現在已有一些大學試行對入學新生進行語文測試,如果學生的語文基礎已經較好,不妨同意他們不必再修大學語文課,便於他們選修其他人文性課程。
  主動學習才更有效
  據瞭解,即便是開設大學語文課的高校,一般也是採用幾十人甚至百餘人上大課的形式,效果自然要大打折扣。對此,徐中玉教授曾呼籲,大學語文課宜小班化教學,不宜百人以上的大班灌輸,這樣才有利於師生對語文知識進行必要的深入探討。
  上海交通大學教務處副處長陳業新認為,大學語文教育應更註重能力和文化素養的培養,課程只是一種提高寫作能力、閱讀能力、實現文化認同及傳承的載體。以前,交大曾經對入學新生進行大學語文和英語“摸底考”,成績墊底的15%-20%的學生,將被強制必修相關課程。但從2009級起,學校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開展不同模塊的通識教育,每個學生必須完成21個通識課程學分,其中就包括了大學語文、歷史、哲學、藝術等內容,且根據不同的專業安排不同比重的通識課內容,但即使是理工科專業最低也需6個學分。“在這一新培養模式下,每年選修大學語文課的學生數,超過了原來被動必修的人數。”陳業新說,“主動學習肯定要比被動學習效果更好。大學語文等人文課程,能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提供必要的‘動能’。”
  本報記者 王蔚 易蓉
(編輯:SN06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b20hbfon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